Linux防火墙,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组件,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高效的性能,在网络安全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Linux防火墙的原理,尤其是以Firewalld为例,详细阐述其架构、功能、配置方法及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实际应用,旨在让读者深刻认识到Linux防火墙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Linux防火墙概述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与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是不同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口
传统防火墙技术主要分为包过滤、应用代理和状态检测三类
Linux防火墙主要工作在网络层,针对TCP/IP数据包实施过滤限制,属于典型的包过滤防火墙(或称为网络层防火墙)
Linux防火墙基于内核编码实现,具有非常稳定的性能和高效率,因此应用广泛
在CentOS 7等系统中,Firewalld、iptables和ebtables等多种防火墙工具共存,其中Firewalld是默认使用的防火墙管理体系,属于用户态的防火墙管理工具
Firewalld不仅简化了防火墙的管理,还提供了图形界面和命令行工具,使得配置和管理变得更加直观和便捷
二、Firewalld原理架构 Firewalld通过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区域,简化了防火墙的管理
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从而控制不同程序区域间传送的数据流
例如,互联网被视为不可信任的区域,而内部网络则是高度信任的区域
1.Firewalld区域管理 Firewalld的区域管理模型描述了主机所连接的整个网络环境的可信级别,并定义了新连接的处理方式
初次启动和首次建立网络连接时,系统会选择初始化区域
Firewalld默认提供了九个zone配置文件,如block.xml、dmz.xml、drop.xml等,保存在/usr/lib/firewalld/zones/目录下
其中,public是默认区域
2.Firewalld域 Firewalld的域是防火墙策略的基本单位
每个域都有自己的配置文件,这些文件定义了域的访问控制策略
例如,public域默认拒绝传入流量,除非明确允许
而internal域则用于内部网络,仅接受经过选择的连接
3.Firewalld配置文件 Firewalld的配置文件分为运行时(runtime)和持久配置(permanent)两种状态
运行时配置立即生效,但重启防火墙后会失效;持久配置则存储在XML文件中,重启后依然有效
配置文件存放在/etc/firewalld/和/usr/lib/firewalld/目录下
三、Firewalld与Iptables的异同 Firewalld和Iptables都是Linux中防火墙的管理程序,但它们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1.相同点 - 两者都通过内核的netfilter来实现防火墙功能
- 它们的作用都是用于维护规则,而真正使用规则干活的是内核的netfilter
2.不同点 - Iptables只能通过命令行进行配置,而Firewalld提供了图形界面和命令行工具
- Iptables的每个单独更改意味着清除所有旧的规则,并从/etc/sysconfig/iptables中读取所有新规则;而Firewalld在有规则变动后,可以仅运行规则中的不同之处,不丢失现行链接
- Iptables的配置文件在/etc/sysconfig/iptables中,而Firewalld的配置文件在/etc/firewalld/和/usr/lib/firewalld/中的各种XML文件中
- Iptables没有守护进程,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而Firewalld有守护进程
- Iptables通过控制端口来控制服务,而Firewalld通过控制协议来控制端口
- Firewalld默认是拒绝,而Iptables默认是允许
四、Firewalld实战操作 Firewalld的配置和管理主要通过命令行工具firewall-cmd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操作: 1.查看配置信息 使用`firewall-cmd --get-zones`查看所有可用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