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Oracle数据库勒索病毒再次来袭 安全厂商要做好预防措施

    栏目:行业资讯 时间:2018-11-30 11:11

      不久前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正式发布通告“Oracle数据库勒索病毒RushQL死灰复燃”。
     
      事实上,RushQL勒索病毒已经不是第一次肆虐Oracle数据库,早在2016年11月就已经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当然,那时候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比特币勒索病毒”。
     
      目光回溯到2016年11月,全国多家企事业单位遭受比特币勒索通知“你的数据库已被锁死,发送5个比特币到这个地址!”。用户在登陆Oracle数据库时出现如下勒索警告信息,被要求上交5个比特币来换取解锁数据库的服务。
     
      尽管这场战役防守方取得了胜利,但时隔两年,RushQL勒索病毒卷土重来,发动新一轮的肆虐。
     
      不少围观群众情不自禁反问,为什么我们会遭到同一勒索病毒连续攻击?数据库安全厂商能帮助数据库用户做些什么?在不久前安华金和发布的《2017-2018数据库安全应用指南》似乎可以寻找到一些技能。
     
      简单说,企业对数据库安全的需求共同点有如下四点:
     
      数据库运维人员,拥有高权限账号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查询和修改。
     
      第三方人员可能会在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系统中留有后门程序,长期监控、窃取数据。
     
      黑客利用攻击手段盗取敏感数据。
     
      数据库安全现状未知,无法掌握数据库漏洞情况、配置情况、敏感数据分布等内容。
     
      而针对这些情况安全厂商应该做的是什么?
     
      周期防护构建纵深防护体系
     
      为了解决数据库在防攻击、防篡改、防丢失、防泄密、防超级权限、内部高危操作等问题。数据库的安全防护应从数据库安全的三维角度,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过程,并结合多层次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形成整体的数据库纵深防护体系。
     
      主动防御减少威胁
     
      通过事中主动防御手段在数据库前端对入侵行为做到有效的控制,通过强大特征库和漏洞防御库,主动防御内外部用户的违规操作以及黑客的入侵行为。
     
      对IP/MAC等要素进行策略配置,确保应用程序的身份安全可靠。通过黑白名单对敏感数据访问控制,定义非法用户行为的方式定义安全策略,有效通过SQL注入特征识别库。
     
      权限控制解决拖库
     
      从数据库级别应进行最小化权限控制,杜绝超级管理员的产生,通过数据库防火墙和数据库加密措施进行从根源上彻底控制数据信息的泄露,为信息化打好底层基础。有效防止存储文件和备份文件被“拖库”的风险。
     
      应用透明
     
      技术的实施应对于现有应用系统基本透明,对原有数据库特性、原有应用无改造,不改变应用及用户使用习惯。
     
      政策合规满足标准
     
      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基本要求中,数据库安全是主机安全的一个部分,数据库的测评指标是从“主机安全”和“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中根据数据库的特点映射得到的。对等保三级、分保秘密级以上系统中,关键敏感数据的安全防护要求满足了标准特性:
     
      数据保密性
     
      满足了“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的存储保密性”。
     
      访问控制性
     
      实现了最小授权原则,使得用户的权限最小化,同时要求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安全审计性
     
      完成了“对用户行为、安全事件等进行记录”。
     
      从数据库安全的时代沿革来看,我们走过了系统安全主导的DBMS1.0时代,这个阶段是以网络安全思想作数据库安全,强调防护与防入侵;正在经历以数据为中心,由场景化安全主导的2.0时代,这个阶段强调数据在使用、流动、共享等场景中的安全;而接下来在国家战略政策层面驱动下,组织将更加强调内部流程、规范与技术的整合,在整体体系化安全的建设需求驱动下,以数据安全治理为核心的3.0时代即将到来。
    原文链接:https://new.qq.com/omn/20181130/20181130A02P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