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dy出生于印度, 196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从1969年开始,雷迪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曾担计算机科任学学院院长。 1994年,他因设计和制造大型人工智能系统而获得了图灵奖。
雷迪与中国有联系已有30多年了。他回忆说,早在1980年代,中国学者就去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或访问,其中包括后来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计算机科学家潘云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雷迪与中国同行的交流日益频繁,并成为中国工程院的外国院士。他还是该研究所学术期刊的主编。
雷迪深知发展中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不易,所以非常重视在发展中国家普及高新技术。上世纪90年代,微软在北京设立亚洲研究院,雷迪受邀担任顾问。大量计算机领域的优秀创新人才从这里走出。微软亚洲研究院20年来共有4任院长,其中3位是雷迪的学生。
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来形容他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感受。雷迪感慨道:“每次我去中国,都对中国的变化感到震惊。而且,所有这些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中国特色。”
对劳伊·雷迪的采访定在上午9时30分。当天凌晨近4时,他怕自己的办公室不好找,又细心地给本报记者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我一天工作14个小时,只要醒着就工作。”见到记者后,这位82岁高龄的计算机科学家笑着解释说。
多年来,雷迪一直关注着中国的科技发展。前不久,雷迪刚从中国访问归来,先是在成都做了一场学术演讲,随后又赴天津参加世界智能大会。雷迪说:“我平均每年去中国两次。访问中国感觉特别放松,我早就习惯了和中国学者一起工作。”
2000年,在雷迪和中国学者的共同倡议下,中国教育部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设立中美科学家“百万册数字图书馆”项目。雷迪为参加该项目的中方人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2015年,雷迪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谈到中国发生的巨变,雷迪用中国留学生的代际变化给记者举例。上世纪80年代,一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后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雷迪回忆说:“当时,他的英语不太好。我就放慢语速向他解释,今天应该做什么工作。我第二天早上到办公室,看到他还坐在那里。他见到我说,任务已经完成了。中国学生实在太棒了。充满智慧和愿意奉献的人才,不论怎样都会崭露头角。”如今,雷迪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他们初到美国时的语言能力和眼界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看来,这正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交谈中,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来形容他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感受。“中国已经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而一些国家还习惯于使用银行卡。”雷迪感慨道:“中国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跨越能力。实在无法想象,中国从零开始发展超级计算机,用10年左右时间造出高速列车。每次我去中国,都对那里的变化感到震惊。而且,所有这些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