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作为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产物,Urban Dictionary比4chan正经多了。
字面翻译为“城区辞典”,Urban Dictionary的主要功能其实是帮助网民理解那些最新出现的“网络俗语”。据《纽约时报》,这个网站的用户平均年龄在15- 24 岁之间
——是的,想要跟上最新流行热词和熟知每一个流行词的缩写真的很难,即便对于这个阶段的年轻人。
一个典型的Urban Dictionary页面,包括词汇、全称、释义、例句,以及上传者。
1999 年,还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学(CalPoly)一年级读计算机的亚伦·佩克曼(Aaron Peckman)创办了这个在线辞典网站。当时他的工作模式是找来流行词,写一个很瞎的释义,然后上传到网上,博自己和同学一笑。
从学校毕业后,佩克曼加入了Google,与此同时一直运营着自己的网站。工作了两年后,他觉得Google还是不如自己做项目好玩,于是辞职开始全职做Urban Dictionary。
网站不赚不亏,微小的收入主要靠广告和卖周边,倒是足够他营生并继续维护网站。
说佩克曼预知了社交网络的流行是不准确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社交网络上不断诞生新的热词的时代,他的网站对于人们跟上流行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
Urban Dictionary甚至帮助了执法机构办案。 2003 年,一个英国法院在审理一起涉及说唱歌手侮辱性歌词的案子时,法官为了理解歌词"Shizzlemynizzle"的意思(forsure,当然)不得不场外求助Urban Dictionary。
2011 年,美国有个人拿了一支磨掉了序列号的枪造访枪店,结果被没收。这个蠢货跑到Facebook上威胁店主,宣称要“murk”他。店主报案,联邦特工发现这个俚语有着生命威胁的意思,果断起诉并将嫌疑人逮捕。
在庭上,特工出示了Urban Dictionary上的截图,促成定罪:
差不多那会儿,由于Urban Dictionary越来越经常高调出现在类似的案子中,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 2011 年 3 月的网站数据显示,仅 30 天时间里就有近 7 万人提交了7. 6 万词条,超过3, 500 人注册为志愿编辑,帮助修正词条的释义。
和Moot对4chan的放任不完全一样,佩克曼还是希望保护他这么多年来的心血。
他给网站定下了几条规矩,确保网站真实准确地还原一些俚语的含义,同时不对特定肤色和宗教人士产生歧视。
今天,Urban Dictionary仍然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Alexa全球排名第457(美国221):
本来有着极强恶搞成分,却被不少美国联邦机构用来辅助办公。比如美国车管局DMV允许车主自定义车牌,会引用辞典的释义拒绝侮辱性词语。
连IBM都曾经动过歪心眼,用Urban Dictionary训练它的沃森人工智能(IBMWatson)。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训练出来的AI满口脏话,IBM员工只好删除了这一部分的记忆……
与此同时,Urban Dictionary实现了非常不错的增长。由于公司是佩克曼的私有财产,他没有吸纳外部融资,也无需对外透露账目,不过他曾告诉《纽约时报》网站(收入)的增长非常稳定。他本人现在居住在旧金山。
佩克曼表示,身在硅谷,总会有上市的诱惑,但他权衡之后认为,如果那样做的话会让Urban Dictionary失去其独特之处和吸引力。
不过在评级网站看来,Urban Dictionary至少值两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