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作者按照互联网用户和互联网的关系将互联网公司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分析各个阶段,探讨互联网基因一说是否真的存在。
01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腾讯做不好电商、阿里做不好社交的事情被广泛讨论。随之而来,互联网公司基因说便成为主流,比较大众的说法便是腾讯没有电商基因,阿里没有社交基因。
腾讯不论是做拍拍网还是易迅网都无疾而终,但是电商之心不死,入股京东、力挺拼多多,甚至联合了百度和万达搞出一个腾百万,就是要在电商领域赌一口气;而阿里巴巴则是一直以来在社交领域耿耿于怀,从淘宝客的社交尝试,到支付宝的白领校园圈社交,再到失败的来往,再到钉钉,到了钉钉的时候,有些起色了,但是钉钉却却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交产品,或许把它理解为是个高级的ERP和CRM更合适,贼心不死的阿里巴巴无奈最终入股微博涉足社交领域。
所以,一时之间关于互联网公司基因的讨论便甚嚣尘上。
互联网公司真的有基因论这种说法吗?我并不觉得。
基因论在生物学上是成立的,比如一个人的相貌、身高,甚至双眼皮与否,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身的基因所决定的,但是互联网公司作为社会化合作的产物,单纯的用基因论来定义,就有点浅薄了。
如果互联网公司存在基因论的说法,那么门户网站出身的网易是不具备社交基因的,但是从网易出来的唐岩却一手打造出了陌陌这一庞大的社交平台;金山软件出身的雷军按说身上并不具备手机的基因,当年刚在手机行业出道的时候还会去向黄章取经,但现在小米手机帝国的基因又是从何而来呢?
所以,用互联网基因论并不太能解释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状况,那么腾讯做不了电商、阿里做不好社交的根源又是在哪里呢?因为互联网公司是社会化合作的产物,那我们就要从社会化合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过程。
按照互联网用户和互联网的关系,我粗略把互联网公司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互联网技术刚出现,互联网用户基本都是技术从业者,所有互联网用户直接对互联网技术直接整体性依赖,这个阶段咱们姑且成为原始互联网阶段,在这个阶段,并不存在互联网公司的概念,只有用户和技术的直接连接,比如用户使用E-mail。
第二阶段:在用户对技术的依附前提下,互联网上一部分技术大牛们开始抱团组建互联网公司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包装,并对另一部分人提供隔离的互联网技术服务,比如BBS时代、门户网站时代,这时候网民不需要太高超的技术能力,认字并且会点鼠标键盘就能上网,这时候就形成了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对少部分互联网企业的依附,景辰将此时代定义为奴隶制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门户网站是大爷,互联网用户是奴隶,整天乐呵呵地为互联网企业免费创造内容、贡献点击率,还觉得自己很前卫。
第三阶段:在对互联网企业依附的条件下,开始有部分用户觉醒,在互联网上脱离开对门户网站的依附,购买域名、自建博客,所依附之物开始向其他的事情转移,比如:域名、带宽、服务器、推广访问量等等,这时候互联网进入到封建时代,各路诸侯割据,比如王朔、韩寒、徐静蕾等等,成为互联网头部流量大佬。
第四阶段:随着各种野生站长、大V的崛起,互联网公司开始意识到这群大V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开始推倒原有的依附和控制模式,打造平台,吸纳这些大V入驻,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模式,比如贴吧、微博、阿里巴巴、QQ等,这时候便不存在用户和互联网公司的依附关系了,所有人都毫不例外的开始依附于一个非互联网身外之物:资本,资本的巨大影响力开始起到主导作用,什么先进技术、创新模式、伟大的创业团队,这些都不好使了,资本能堆起来共享单车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资本也能抹杀掉那些技术牛但资本运作差的企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到资本时代,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
第五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资本的力量会逐步弱化,不论是用户,还是互联网企业,最终都会脱离开对资本的依附,在现实中达成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用户的和解以及和谐共存,这将会是和谐互联网时代,要想达到这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方向就是那里。
02
搞清楚互联网作为社会化合作产物的发展阶段后,再来看互联网公司是否有基因论以及腾讯为什么做不了电商、阿里为什么做不好社交就很清晰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一样不差的一路走来,在前三个阶段,不管是用户角度还是后来的互联网公司角度,都是技术依附性为主导的,所以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就像是跑马圈地,你只要懂技术,你就有机会,你会做网站你就有可能成为顶级流量的站长,你会做论坛,你就有可能成为天涯、铁血这种老资格的大哥。
目前互联网巨头公司也都是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做搜索的百度、做电商的阿里、做社交的腾讯,这时候的互联网公司具备一种情怀,做我所爱、爱我所做。
李彦宏从国外回来搞搜索就是因为自己懂,刚开始不赚钱,甚至一度要卖给新浪当站内搜索引擎;马化腾仿制ICQ做了社交软件OICQ,没有收益,甚至一度要卖给张朝阳;马云从学校辞职做海博翻译社、中国黄页,最终决定要以阿里巴巴完成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使命,苦撑十年,鏖战eBay、卓越、凡客诚品,终于熬到现在的巨头体量。
因为他们的诞生都是“做我所爱、爱我所做”。
以阿里巴巴为例,他的使命就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电商就是他的必由之路,为了达成使命,他们必需要大促、必须要刷存在感、必须要去做高调的PR过程,用这些最苦最累的付出去向用户和客户推广一个粘性和使用频度并没有那么好的网站,必须要去研发支付宝、合作物流、研发担保交易的流程,去优化客户体验;他们必须要去看未来,必须要去关注整个产业链条的方方面面。
腾讯做社交也是一样,最初的QQ就是一个聊天工具,后续有了QQ空间、QQ社区、QQ宠物、QQ秀等等,这一切阿里巴巴的来往有吗,会想要去加吗?不会的,公司的使命决定了努力的方向,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最初的几年都是号称不盈利的去做这件事,把各自领域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占据了这个领域霸主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去打巨头的优势点,这就有点痴人说梦了,比如想要切入社交领域的子弹短信,从它诞生火爆的第一天我就发文表达了自己的不看好,keso说的一句话很好:没有一个产品是因为做了另外一个产品的精简版而成功的。
就像是我们信赖银行,地下钱庄并不会因为放款更快这一点而替代银行,银行那套繁琐可能更让人安心,微信很繁琐,子弹短信很简洁?可是我们正式因为微信里面摇一摇、朋友圈、红包支付等繁琐功能才被粘附在那里的。
这句话扩展一下,也没有那个产品是因为做了另外一个产品某些功能上的小创新能够成功的,所以子弹短信的消亡是必然的,同理,子弹短信他爹,锤子科技,不断吹嘘自己那点大爆炸、一步、闪念胶囊也不会获得成功,这不是什么诅咒,也不是什么预测,这只是一个社会化组织发展的客观规律。
03
肯定有读者要提出疑问了,现在阿里巴巴做来往不也可以提出三年不盈利的口号去做这件事吗?现在资本更充裕了呀,为什么还做不好?
问题就出在这个资本上,没有依附资本以前,互联网公司的状态是:我要做什么,所有的资本都是为公司服务,阿里巴巴可以只花钱不赚钱,淘宝网可以宣称三年不赚钱,甚至三年期满还可以再续三年,之后就突然发现从其他渠道摘果子了。
但是现在进入到互联网第四阶段:资本主义阶段。互联网公司是依附于资本的,可以说是为资本打工,你做的事情有没有增值的效率,如果没有那就砍掉,比如阿里巴巴的来往、口碑网等等,把钱放到增值更快的地方去,比如阿里云、蚂蚁金服等等领域,不是你想不想,而是资本让不让。
如果公司创始人有足够的情怀要坚持呢?对不起,你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北大光华毕业的ofo老大戴威应该算是有情怀的人了,当你决策不能符合资本的增值要求的时候,对不起,要么照我说的做,要么你就out,结果ofo的戴威已经被踢出了ofo法人的位置,资本环境下不允许任何公司和个人任性,谁都不好使。
当然这里面还存在客户认知的问题,比如我之前说过大家认为在支付工具里聊天很怪异但是在聊天工具里支付就很正常,这里面还涉及到用户行为学的事情,不展开讨论。
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前后经历了技术依附、平台依附、流量依附发展到现在的资本依附,所以用互联网基因来阐述腾讯做不了电商、阿里做不好社交这件事,有时代局限性,更贴合的表达是因为互联网所处的时代阶段,互联网公司所依附的资本约束,才导致了互联网公司蒙眼狂奔让资本奔跑的结果,这才导致了公司会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越跑越远,而在别人所擅长的领域铩羽而归。
那么为什么很多小公司反而有发展空间?比如今日头条能从微信朋友圈的重围中杀出、京东能在阿里巴巴的阴影下突围,这是小公司的效率问题,和所涉足的点很精巧等各种原因的结合。
不是说在互联网第四阶段资本依附下没有机会,相反,互联网依然有大量机会,现在依然有大量需求没有被满足,只要找到这样好的切入点,一定会有更大巨头公司诞生,就像是在微软、IBM时代有阿里巴巴和腾讯突围,在诺基亚时代有安卓、iOS突围一样,随着第四阶段的发展和成熟,未来,脱离了资本依附之后,依然有巨量的机会留给广大的互联网原住民们。
互联网第五阶段什么时候回到来?
我知道这是你目前为止最为激动和最为关心的问题了,我们从前面四个阶段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百花齐放,所以百花齐放就要允许百花凋零的一个过程,不能说齐放的百花瞬间全部蔫掉,就像是二进制你想从0到10,那也要经历过00,01,10的过程不是?